鼓勵孩子的好行為,你該怎麼做呢?




鼓勵太多,怕造成孩子過於自負⋯⋯
鼓勵不足,又怕孩子沒有自信心⋯⋯
又是讓父母一項傷腦筋的考題丫~~~

孩子總會用各式各樣的行為舉止來吸引父母的注意,但他們所表現出的行為有可能是好也有可能是不好的。
所以,當他們做出好的行為時,以鼓勵方式來加強他們對好行為的認知,以幫助他們清楚分辨要以什麼方式跟父母溝通才是良善有效的。

(1)父母必須要以身做則並信守誠諾:
孩子第一次學習溝通對象就是父母,通過觀察大人行為來了解社會上應該會有怎樣的行為,所以,我們「做的」比「說的」還要重要許多,例如:希望孩子能說「請」,那麼我們就得也常這樣說;你不想孩子有大聲說話,那麼我們在說話上也就應該輕柔平和;此外,當我們與孩子們有約定時,務必要堅持誠諾的信守,這樣的舉動會孩子感到安心,也學會信任與尊重。
(2)父母不是聖人,向孩子表達你的表緒:
凡是人都會有情緒脾氣,當我們被孩子的行為影響到時,並不一定得隱忍,誠實以適當口吻地告知我們心裡的感受,這會讓我們的情緒就像一面鏡子反應出他行為表現的後果,讓他們能夠站在對方立場思考以訓練出「同理心」。到三歲時小孩就已經能夠表現出真正的同理心。例如:你這樣太吵,我沒辦法好好講電話。當說話用「我」為開頭時,就能夠讓孩子換位思考,以你的角度去看待事情。
(3)抓住每次表現佷好的讚美時機:
過度的讚美有可能讓孩子過度自我膨脹,稱讚是必需要看對時機的。簡單來說,當你滿意孩子的表現時,就可以給予正面的回饋。例如:孩子主動把玩具收好,我們可以說「哇!我真的好高興你不用媽媽叫就會把玩具收好,你真的長大了,你好棒啊!」,這種正向回饋稱之為「描述性表揚」,在稱讚的同時再把孩子良好的行為重複訴說一次,以加強孩子對良好行為的認知。
(4)與孩子溝通時,蹲低與孩子同高的位置:
當人在你看不見的頭頂上碎碎唸時,你會聽進去多少呢?!所以當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,務必蹲跪下來視線與孩子同高,這樣孩子能觀察到你的表情,有助於專心聽著你說的話或是要求,你也可以知道孩子是否有真的在聽,還是已經神遊到不知哪去了, 這樣遠比你高高在上破口大罵有效多了!
(5)給孩子的指令要簡短且正面:
當你用簡單的方式給予明確的指令,孩子就會很清楚知道該怎麼做。例如:請在過馬路的時候牽著我的手、離開房間請把燈關上等等,以正面的敍述方式來提醒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,比起如:你又在過馬路時亂跑、你又離開房間沒關燈等負面言語要來的好,正向的言語有助於孩子往正確方向去思考
(6)讓孩子知道,「我知道你的需求」:
幼兒其實是時常感到沮喪,是因為無法用語言好好表達他們想要的,因此,父母主動聆聽、觀察需求是幫助幼兒情緒的工具。若我們可以把他們心中的感受述敍給他們聽時,更有助於緩和他們緊張等不安的負面情緒,這也同時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瞭解、尊重與安慰,會使孩子們減少發脾氣的情況喔!

我是個沒什麼耐心的媽媽,洋洋(大兒子)在二歲貓狗嫌的年紀,常做出白目行為被我大聲斥罵,現在回想起來實在不是很妥當的教養方式,還好家裡有個超有耐心又愛講道理的爸爸,他曾為了要洋洋心甘情願喝下藥水,對他講了一小時的道理⋯⋯ 昏~
在幾年說情講理下來,洋洋隨著年紀的增長也愈清楚明白道理緣由並極負有同理心,現在我只要講出幾個字甚至只要一個眼神,他便能與我心意相通、心領神會乖乖去做事或不再調皮嘻鬧,有時甚至比爸爸還要瞭解我這個媽的想法需求呢!哈哈~

留言